研究NOTE | Christian Boltanski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 藝術外食研究所 |
策展人研究笔记 / 90
Christian Boltanski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01
艺术家
Christian Boltanski, Les Ombres: L'Ange (Shadows: Angel), 1986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 b.1944 - 2021)出生于巴黎,也于巴黎逝世。在波尔坦斯基将近60年的艺术生涯中,其艺术实践横跨雕塑、绘画、摄影和电影领域。其中,波尔坦斯基最为人所知的创作手法,便是搜集许多无名人士的个人物品以及相片,组合成大型装置。这些作品同时唤起了缺席和在场、逝去和记忆、日常生活的世俗,以及关于生命与死亡神秘且未知的探索。
Christian Boltanski, Le Manteau, 2018, Installation Black coat, light bulbs, sockets, cable
贯穿其创作的脉络,能回溯到波尔坦斯基的成长经历。其父亲是从乌克兰移民的犹太医生,在二战期间,他父亲为了避免被驱逐出境,全家躲在公寓的地板下生活了一年半,在德国的占领下幸存下来。这段故事以及身为犹太人在战后巴黎成长的经历,对波尔坦斯基往后的创作可说是影响深远。12岁就辍学的波尔坦斯基,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艺术家。在艺术生涯的初期,他也曾尝试过绘画创作。到了60年代,波尔坦斯基开始发展出一套独特的“个人民族学”(personal ethnology),其受到知名人类学家法国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和策展专业的先驱人物哈罗德·泽曼(Harald Szeemann)的影响。艺术家首次在1968年举办的个展上,已能一窥其转向了影像、雕塑以及更为观念的装置艺术创作。波尔坦斯基展后接着出版的第一本书《对我童年遗迹的研究和展示》(Research and presentation of all that remains of my childhood),便是艺术家去重塑其早年的记忆以及使用过的物件,最早开始探索生活中最平凡无奇的日常物件,所能承载的情感记忆与生命叙述的可能性。
往后,波尔坦斯基借鉴博物馆学,在作品中通过将相片、衣服、铃铛、花卉在内的物件展示,尝试替缺席的人物发声,并邀请观众一同深思生命的意义。他曾在在访谈中提到,对于他而言,艺术家更像是一个角色(persona),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这个角色被塑造得丰满而具体,而支撑角色的躯体则逐渐消失(死亡)。当“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的个人的思想和情感被另一个人看到时,这种思想和情绪就从个体的变成了集体的。除了将艺术作品作为激发观众思考的媒介以外,波尔坦斯基也认为,艺术创作具有承载谈论普世价值与社会道德的目的。通过艺术创作,艺术家企图引导观众直面反思人类社会所发生的大规模暴行、军事冲突和战争所带来的强烈悲痛;这样的宏观叙述同时也反映了微观视角中个体生命的脆弱性,波尔坦斯基也可说是不断通过各种形式探讨生命的意义,试图面对死亡、理解死亡,诠释死亡。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在其艺术生涯中曾参加过两次卡塞尔文件展和五次威尼斯双年展,大型个展足迹也遍布全球,近几年的展出机构包含法国巴黎蓬皮杜中心(2019);Espace Louis Vuitton Tokyo日本东京(2019);日本大阪国立美术馆和日本东京国立新美术馆(2019);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馆(2018);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8);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国家艺术博物馆(2017);意大利的博洛尼亚现代艺术博物馆(2017);墨西哥蒙特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6);西班牙瓦伦西亚现代艺术学院(IVAM)(2016);比利时的Mac's Grand Hornu(2015);以及智利圣地亚哥的国立美术博物馆(2014)。波尔坦斯基也先后获得许多国际艺术大奖,包含德国的斯拉尔·凯撒林奖(Goslar Kaiserring)艺术奖(2001);德国的Nord/LB艺术奖(2001);和日本的高松宫殿下记念世界文化赏(Praemium Imperiale)雕塑奖(2006)。
02
作品赏析
波尔坦斯基作为纪念碑(monuments)的制造者,他的创作媒介也异常迷人——是为人的存在痕迹以及与死亡相关的物件。「Personnes(人)」是2010年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在法国巴黎大皇宫(Grand Palais)殿堂内设置的一组巨型场域特定装置,建筑的虚空和作品所传达的生命轮回的意境油然而生。
展览现场:忆所,Power Station of Art,上海,2018
Christian Boltanski, Personnes, installation for Monumenta 2010. Paris, Grand Palais.
“Personnes”既指向“人”,但同时,这里亦没有人。标题与作品本身一样是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的经典艺术特征,经过其完美的提炼和设计,简洁却动人。
“万物有灵” | ANIMITAS
▼
Animitas Chili, 2014, Video projection (Animitas; 13 hours, 6 sec), flowers, hay, one bench, Dimensions variable
Christian Boltanski, Animitas, La Forêt des Murmures (低语森林), 2016. Video projection, HD color video (12 hours, 52 min. 21 sec., 16/9 format, stereo sound); hay, flowers.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Marian Goodman Gallery. © Christian Boltanski.
位于日本表参道的“Espace Louis Vuitton Tokyo”亦曾展出过这一系列中的两件作品。一件被安置在日本丰岛的森林中,另一件则陈列于以色列死海沿岸一带,被誉为最迷人的作品之一。
“浮华” | VANITAS
▼
Shadows from the Lessons of Darkness, 1987, Oxidized copper, wire, tin, candles and wax, in 6 parts
Christian Boltanski, Vanitas (2009) © Salzburg Foundation / Sammlung Würth
这套作品包括两个部分,雕塑和声学。艺术家在一面墙上安装了12个纤细精巧的火柴人形象,而这些小人都是由金属板切割而成,后在烛光中被戏剧化地放大甚至“复活”。
在地下大教堂闪烁的蜡烛光下,这些金属纸片人在墙上投下颤动着的阴影,仿佛死亡天使的旋转投影。同时,自动报时的时钟内置的循环录音也在房间里无尽回荡。
Exhibition view, Christian Boltanski, 'Leçons de ténèbres', Salpêtrière Chapel, Paris, 1986 © Christian Boltanski, courtesy Festival d'Automne, Paris, photo Ernt Jank
这堪称是一场时空和谐的现代“Danse Macabre”,即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可以听到戏中人物的声音。而本就神秘的历史空间此刻也通过艺术的干预,其精神与宗教的神圣光环结合在了一起,共同编织了一个神秘的场域。
Christian Boltanski, Prende la parole (installation view), 2005, Marian Goodman Gallery, Paris
“人类档案” | ARCHIVES
▼
Les Archives du Coeur (心脏档案), 2010
设立于日本直岛的「The Heart Archive(心脏档案)」受到直岛Fukutake艺术博物馆基金会的支持,是一所长期开放给所有公众参与现场录制自己心脏跳动的音频并存入档案的特别基地。
12 Rooms (Room #6)
03
展览解读
2019/11/13 - 2020/3/16
蓬皮杜艺术中心, 巴黎, 法国
▼
与1984年的第一次波尔坦斯基回顾展时隔三十多年,蓬皮杜中心于2019年再次为这位重要的法国艺术家举行大型回顾展,延续艺术家一贯多样的创作形式,呈现了一系列关于生命旅途的思考。当时75岁的艺术家更在采访中表示,自己真切地体会到时光流逝,此时对贯穿他创作生涯的记忆、时间与死亡的理解也不同于以往。展中也少见的展出了由蓬皮杜中心收藏,波尔坦斯基创作于70年代的绘画作品,因绝大多数的绘画作品都已被艺术奖自己销毁。
Installation view
本次展览可说是集结了波尔坦斯基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共40件作品沿着一条艺术家预先设计好的路线陈列,伴随展览入口和出口的霓虹灯作品《出发》和《抵达》,他便邀请观众一同踏上一段有关“存在与消失”的旅途。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有生之年
2019/06/12 - 09/02
国立新美术馆, 东京, 日本
▼
2019年,日本东京国立新美术馆举办了波尔坦斯基在日本的最大回顾展《有生之年》(Lifetime)。展览围绕记忆、追悼、时间及无名小众的人生事件为创作主题,阐述了艺术家自传一般的个人历史。
在这场大型回顾展中,波尔坦斯基摒弃回顾展经常采用的编年陈列,而尝试把展览也打造成一个巨大作品,观众可以进入其中探险、没有明确路线、也没有在作品旁陈列出说明文字。展览中发放了一份报纸,报纸以波尔坦斯基的第一人称介绍展览作品,而观众经由读报的时间,也借此阅历了波尔坦斯基款的人生观。波尔坦斯基将自己的回顾展,打造成一种日常中的「非日常」。他认为看展的意义是,是进入一个被创造的氛围中,体验不一样的价值观。这场回顾展结束后,《万物有灵》(ANIMITAS)系列作品也持续前往银座的路易威登艺廊展出。
2018/4/25 - 7/8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上海, 中国
▼
2018年,波尔坦斯基来到中国举办首次个展,占据了上海当代艺术中心两层展馆空间的大型展览《忆所》。这不单只是一场回顾展,虽然展出了波尔坦斯基的历年代表之作,但可以堪称是艺术奖的一件新作品,艺术家在重现旧作时,同时开启了对自我和新地点的对话。当时73岁的波尔坦斯基,更在一场对谈中表示:“也许我们不断地等待,然后等到我们变得更加有智慧,我们才会了解一些事情。而只有在这段等待中去做一些事情,才让我觉得生命更有意义。”
PSA Installation view
PSA Installation view
04
| 外食TV:对话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
YouTube © Centre Pompidou
卫星联络站 | curatortogo
想法投递 | curator.to.go@gmail.com
相关研究